绘写大海情 甘于寂寞行
谈金林观山水画
在大海中汲取生活,在墨海中画出精神,在学术上探索传统,在行动上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多年来,浸淫绘事钻研技法而自甘寂寞,金林观就是这样一位执着的画家。
林观自幼在海边成长,在大海爱抚和孕育下,使他养成了敦厚、朴实、勤奋、坦诚、谦容的个性,又因热爱图画,于1960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专修山水,先后得顾坤伯、陆俨少等大师指授,毕业后回家乡工作,面对熟识的大江和海洋,情有独钟,有一种强烈的表现和描绘欲望。
大海多次多彩,海涛巨浪的丰富姿态,海陆交融的壮美景色,海水与礁石惊心动魄的搏击……这些大自然激荡慷慨的浩然之景,如何成为绘画的艺术语言,如何成为艺术形象,这是一个难题。同样生活在海边,为什么不能把生活升华为艺术品?当然,如果没有创作灵感和表述的形式语言,是不能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为了表现大海,为了丰富自己的灵感和艺术语言,金林观开始了漫长而又寂寞的艺术征途。
他从事工艺美术教育、理论、科研和生产三十多年,熟知该领域里那些工艺性、技术性、制作性很强的印、拓、喷、绘、矾、蚀等工序和技术,接受的任务可以做得很好,但他又清醒地意识到,这些制作和技术缺少的是绘画效果、文化底蕴。作为一门技术是可学可求的,而且可以标准化、定量化生产,与不可克隆的纯艺术的中国画,与文化内涵很深的笔墨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他一贯珍视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尤重法与理的思考。几乎查阅了历代的画理画论和画史画迹,发觉历代对于如何画海,在理论和技法上也仅“沧海雄浑”之类片言只语,凤毛麟角,除了南宋马远“水图”中有所描写外,清代高僧石涛偶有茫茫沧海的尺幅小品,在其影响极广的画语录中有“海涛”一章,讲的是山与海的通感和通识,是美学也是画学,比如海潮如峰,海汐如岭,是画海技法最得要领处。即画海如画山,山的连绵起伏,脉络纹理是最佳参照。
而如何画大江大海,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恩师陆俨少先生,他把陆老细密水纹化为壮阔波涛,把陆老中锋拉线,连续排比画水变为侧锋取势独立构成的海浪,把浓重的大块水墨,变成圈壮和条状线勾形式,以表现运动的泡沫和水流,既讲重实又求虚灵,既有生活又有气势,在传统中撷取精华。1988年第一次在宁波天一阁向家乡父老汇报展出,他的风格各异的画作,引得观众好评,后因观众强烈要求,不得不登报告示再延长一周展期。陆俨少先生有如下评说:“1963年间,我任教杭州浙江美术学院,时金林观大学四、五年级,即归我讲授指导。因熟识其为人,诚朴少华,为学不倦,于中国山水画传统,钻研不懈,临摹不少宋元画,穷探源委,深思博采,得其神理,植根既固,复深入大自然,默识自古大家所以创法之始,而开拓其胸襟,故能入而能出,不泥于古,厚植基础,变古创新…….不揠不挠,循序而进,从不取由捷径,故能力矫时弊,卓然有成…….”综观金林观山水和海景画,坚持传统和创新相结合,没有社会上赶时髦的流弊或制作味和工艺设计之嫌,随意自然。
金林观的画正步入艺术个性的成熟期,艺术风格的创造期,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有所发展,不断创新,这是一条艰巨、寂寞而漫长的路,要知道决战之前是平静,成功之前是寂寞,平静以对,寂寞以行,“博学之笃行之”,我们期待他成功!
孔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