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书画艺术品之十八般武艺(转载)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以中国独有的书画艺术品独具魅力,而书画艺术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它有着坚挺上扬的市场价格,正因如此,诱人的收藏热和由此产生的“收藏文化”的形成也就不难为人所理解。收藏书法和绘画更是学问无穷,要收藏书画艺术品就必须对收藏的十八般武艺有所了解。
聚焦未来
今天很多中国藏家是赌博式的收藏,捡漏心理,但是“奇迹不可能出现在你们中间”(甘学军(微博))其实我们应该调整心态,“赌”的是“未来”。
一切为爱
收藏就应爱艺术,如果现在的你还不够爱的话,那也至少去试着去喜欢吧。
欧文·佩恩(Irving Penn):“个人收藏为的是个人的喜好,收藏家应当买吸引他们的东西,而不是附庸潮流。”
香港邦瀚斯执行总裁陈楷逊也曾表示,对于艺术的热情应该是收藏的前提。“他有热情,他懂,他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跟你讲这个东西,讲它的来历,讲它的价值。这个就是热情,这是钱买不到的,你一定要有这种热情才会赢,没有这个热情一定不会赢。”
做足功课
尽管有的收藏家凭冲动买作品,但是对于经济基础有限的收藏者更需要有理性选择。科伦说他收藏了一系列的艺术书籍,与其收藏的实际作品相参照,他建议初入门与潜在收藏家尽可能多地看艺术作品。
永乐拍卖总经理董军(微博)也认为,专业知识是做好收藏、发展收藏的基础。
在这里提醒一下广大藏家,现在市面上收藏鉴赏类书籍可谓琳琅满目,但是很多不够严谨,更有的错误百出。所以慎重选择学习材料、参考资料很重要。
要有耐心
真正属于你的,需要你耐心等待。又回到上一点,打好基本功,机会显现时便可迅速出手。汉姆建议“到处抛头露面”(拍卖场、画廊、任何卖艺术品的地方),并且记住,“巴塞尔艺博会(Art Basel)有趣的作品都不在会展中心,而在分展场。”
相信自己
这一点是比较高的要求,建立在你做到以上四点的基础上。
“艺术永远存在争议”,收藏就更是争议不断。藏家需要建立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不要盲从任何的专家或市场评论人士。专家也有专业不全的地方,很多分析师也难预测市场规律。但从另一侧面,一个普通藏家也会有可取之处。所谓:兼而听之,择而取之。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稿子,题为《书画与葡萄酒,不理性的消费》,当时是有感而发。两瓶品质差不多的葡萄酒,市场上的差价竟达到数倍甚至10多倍。更奇怪的是,价格低的未必好卖,价格高反而有人喝。在法国或澳大利亚一瓶不过百元人民币的酒,在中国市场可以卖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由葡萄酒的“怪异消费”联想到当时国内书画市场的一些“怪异现象”——艺术水准很高的画作经常卖不过一些艺术水准一般甚至低下的画作,购画者不看艺术而看画家的“头衔”与“名气”,导致市场价格与作品艺术价值不符。
但笔者发现,随着书画市场的发展,人们对书画的收藏逐渐理性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一是目前艺术水准的高低在价格行情上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凡是艺术水准高而且稀少或唯一的书画作品,价格猛涨,与一般作品的差价越拉越大。如李可染的《长征》、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在去年的拍卖会上成交价都过亿元。又如艺术水准很高但长期被市场冷落的一些书画家的作品,开始价值回归,如林风眠等人的作品,价格也在大涨。与此同时,一些艺术水准不是很高但一直在高价位的书画作品,市场价格不升反降。
二是在与“头衔”、“名气”博弈的过程中,艺术水准开始主导行情。典型案例是一批知名度不是很高但艺术风格鲜明的实力派画家的作品,正为广大收藏者所接受,并不断刷新拍卖纪录。市场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市场导向已经挑战和撼动了原有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而这一切,正是书画收藏走向理性的印证。
三是收藏“口味”从单一转向多元。在书画市场发展初期,传统水墨和写实风格的作品是收藏的“正餐”,如今,收藏选项日趋多元化,国画、油画、水彩甚至中西合璧的画作,只要艺术含量高,都有很好的市场。特别是一些艺术水准较高但一直处于价值洼地的水彩画,价格涨幅更大。
四是从“跟风收藏”到“自主收藏”。前些年,某位画家一“包装”,一“炒作”,就有藏家跟风上;现在,盲从者越来越少。相反,酒香不怕巷子深,有那么一批极少自我宣传的画家,其作品得到收藏业内的青睐。
书画收藏由盲从向理性走来,其内在因素说明,日益壮大的收藏队伍整体鉴赏水平提高了,收藏意识强化了。其外在原因是,深谙书画收藏规律、具有较高书画鉴赏能力的职业收藏者比重加大,特别是职业收藏的筹码比例加大,直接主导了书画收藏趋向,引领了书画市场的走势。更重要的是,职业收藏与资本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书画市场的发展,提升了书画收藏的品位。